古人的风景观
2019-07-30 23:40:42
  • 0
  • 0
  • 2
  • 0

中国自古有”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其本质就是人生成长的体验模式,所以这句话放在现代化的今天,甚至放到任何社会也是应该适用的。人生要想获得真正的成长,纸面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完整人生,而且”行万里路“可能比”破万卷书“更重要。所以旅游古而有之,只不过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时间和财力完成旅游,普通人更多的诉求是填饱肚子而已,旅游尤其是远足旅游那是奢望。在古代,我们知道比较多的旅行大人有”山水诗人“谢灵运 、”诗仙“李白和“诗画”王维。因为他们都会将自己所到之处以文章诗篇流传下来,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旅行过程。

古人的旅行代价与今天我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为科技的进步和资源的丰富,我们今天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地娃跳式的旅行,耗费的时间也不会长。对于古人来说,交通工具就是牛车、马车或者舟船,出去走一趟少则数月,多则一年半载,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路上了,但也是因为古人旅行时栉风沐雨、砥砺歌行,所以我觉得古人的旅行见闻更多、收获更大,类似今天我们很多背包客采用的旅行模式。古人与今人关注的景点有些不同的,古人在乎山水、楼阁,古迹、园林,而今天我们除了古人关注的那些景点之外,还要加上琳琅满目的现代人文景观,比如高层建筑、主题公园、步行街、海滩、博物馆等等。

古人更喜欢山水以及临水亭阁,这是古人最喜欢的结构,不需复杂,不需多美丽,不需多震撼,一静一动,一刚一柔,一高一远,一青一绿,是清淡平和、琴瑟和谐的场景, 是为高远与意境,像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的高远,又比如在《早发白帝城》中写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乃一静一动之妙用,或者如谢灵运的《过始宁墅》之“白云抱幽石 绿筱媚清涟”的一刚一柔,而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更是如展画卷般体现的一青一绿之画意。古人触及山水,并非像今人那样仅仅欣赏其美、愉悦身心,更多的是寄情山水,将自己和自己的心境置于山水之间,与之构成一种精神连接,其实就是让精神去触及山水,体验山水的静动有致、刚柔并济、山高水长以及妩媚秀丽。李白在《山中问答》里已经明确给出了清晰的写意,“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而范仲淹的《醉翁亭记》更加直白的表达了本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即使风景不是山容水态,只要能够与观景之人的心境能够连接,也能构成风景,共同形成一种互动,一种意境,将人之心境映射到山水之间或者风景之中,看似观景,其实怡情,就像陶渊明《汉江临眺》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襄阳好风日 ,留醉与山翁”,回味深长,意境悠远。

古人开创的风景观一直到近代仍旧为旅行者或者文人墨客所推崇。我们熟知的在元明清时期形成的燕京八景(一说为燕京十景)即为典型的意境景点。你比如 “金台夕照”,普通人在那里,眼见只是一个普通的台子,没有金光护体,没有雄伟气势,哪里会有什么风景。光有“金台”不算什么风景,家门口看夕照景致也不足,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古人宇宙观的体现,“金台”即为空间,“夕照”即为时间,再加上触景生情的心境,就是大大的风景,就是而这个风景就是空间、空间和心境三线触碰在一起的火花。再说那“东郊时雨”就更惨了,就是一片玉米地,“蓟门烟树”就是一小片柳杨林,“太液秋风”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湖,这些地方既无气势亦无亮点,琼岛春阴,更是虚无缥缈。要是今天的游客去了,肯定找导游退钱的,只有“居庸叠翠”和“卢沟晓月”可能值得当今人一看,毕竟有实实在在古迹和景色可以拍照、可以畅怀。我相信古人到北京若是想旅游肯定首选燕京八景,确实没听说古人好游长城或者参观潭柘寺、或者什么的。记得中学时有篇矛盾先生的课文《白杨礼赞》,茅盾先生就认为沙漠中一株挺拔傲立的白杨树就是风景,其实他是在观赏意境风景,与燕京八景异曲同工。

古人和今人的风景观确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说哪一个就一定更好。之所以有此差异,我觉得应该是观景目标的差异造成的,古人观景讲求将自己内心融入自然、寄情山水,即使眼前无山心中有山,纵使身边无水情寄弱水三千。不论什么风景,在空间、时间恰如其分的触碰心境的时候,诗情画意,花好月圆油然而生。将山水放到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在与自然的触碰之中享受自我和宇宙的无尽和自然的魅力,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然今人的观景目标因社会的发展多有分化,多数观景是为了拍照发布朋友圈以表明自己曾经到此一游,不枉此生,有些是了欣赏山水之美、欣赏名胜的曼妙和古迹的沧桑,同时也是拍照再拍照以回去写旅游攻略,只有极少数可能也能有古人的意境,观景不仅仅是观景,同时建立与自然、名胜的心灵交流。说白了,古人的风景观更多的精神追求,今人的风景观更多的是物质追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扬古抑今,也没有孰优孰劣,都是不同社会的风尚,时代发展的结果。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